踏進自身的感受裡,是同理心得以運作的前提
先前,有一位同學在寫作課上提出他對同理心的質疑。他覺得,真正要幫助一個人離開現狀的泥淖、邁向更具有自主性的生活,不是反覆地針對對方的情緒予以同理。反而,是要以客觀的態度,戳破當事者被自身情緒蒙蔽了而看不見的「真相」,督促他真正為自己負起責任,而不要再以情緒作為逃避責任的藉口。在他的經驗中,來自他者慷慨給予的同理心反而是一種毒藥,會使明明有能力成長的人耽溺在(因為他人的同理而更加被正當化、合理化的)情緒裡,遲遲無法向前邁進。 當時我很被這樣的觀點震驚。一方面,我覺得這樣的主張對於正處在情緒的脆弱當中的人來說,實在過於嚴苛。在我自身的經驗當中,恐懼、悲傷、擔憂等情緒,如果我向某個對象傾訴,聽者以理性的態度向我分析事態、希望我改變自身觀點所以「這樣就不會害怕/不用傷心/無須擔憂了」,我頂多只會覺得他說得很有道理,但原初的情緒只會短暫地因為注意力轉移到他的說理上而不被自己感知到,事後仍然會再度出現。也就是,情緒會陷入一種迴圈當中,直到我自身的觀點確實得到了轉變為止──但這樣的轉變不會因為他人的說理就輕易發生。倘若,聽者在得知我的情緒後,敞開他自己的情緒感知能力,試著去感覺我的情緒,當我說我恐懼的時候,他也喚醒自己恐懼的記憶,當我說我悲傷的時候,他也進入到自己曾經有過的悲傷之中,那麼在那個當下,我的情緒會在胸中擴大,擴散到我的全身,好像被消化吸收到身體的每一個細胞當中那樣,不再只是持續滯留於某處。可以說,情緒就開始轉化了,我內在的狀態開始離開原先的位置,朝向新的狀態演變──雖然還不知道那個新的狀態會是什麼,但不再滯留、不再卡在最初的情緒上。其實,我想,被接納的不僅僅是情緒,而是在這個情緒產生的那個事態/情境當中的那個自我。因為有人真實地理解了那個自我確實曾經存在過、曾經發生過,所以可以放手了,可以讓那個自我開始發生轉變、開始成長、開始走接下來的旅程。 不是說旁人的說理沒有道理。不是。通常,願意花時間聆聽自己的感覺、再花時間用盡自己的聰明才智分析事理給自己聽的陪伴者,都能說出一套非常精闢、充滿智慧、自成邏輯的事理,也都非常值得參考。但是,我為什麼要放棄我自己的親身體驗、放棄我真實的情緒感受和獨特的觀點,來直接挪用一套來自他者的存活之道呢?當我這樣做了,即使事情進展可能有機會變得平順、難題得以順利解決,但「我」去了哪裡?「我」是不是就消失了?這樣活著的,是我嗎,還是給我意見的那個